我们就是要维权!拼多多扣下了我全部家当!”
近日,疑似因拼多多恶意扣款,多名商家身穿印有“拼多多无良平台”等字的衣服,聚集拼多多上海总部维权。
在场多位商家表示,平台给出的诸如售假、虚假交易等冻结资金的理由,并不被他们认可。“我的东西都是正品,给他提交了所有证明,他凭什么还说我是假货?”一位在场的商家称。
据拼多多总部所在的物业某负责人表示,自拼多多半年前搬来这里,已经发生过两次商家聚集讨要货款的情况。
然而拼多多上线才刚满两年,却已吸纳了1亿用户,今年5月的交易额高达50亿。
用户数量激增,却又与商家矛盾凸显,拼多多背后有怎样的真相?
(一)低价拼团的裂变逻辑
拼多多被誉为名副其实的“电商黑马”。
2015年9月才上线,就已经陆续获得来自腾讯、红杉资本等知名资方的融资。如今,拼多多已成为了包括生鲜、服饰、手机、电器等在内的全品类电商平台。
据猎豹智库公布的2017年第一季度电商类移动App排名,拼多多仅次于淘宝、京东、唯品会三大电商平台,排名位居第四。这必然应当归功于拼多多的社交电商模式。
社交电商是指电商以社交为切入口,渗透电商属性。随着微信等社交工具快速发展,诸如网红直播卖衣服、淘宝拼团、云集微店等多种社交电商模式随之兴起。不同于传统交易型电商先有需求再发生购物行为,社交电商颠倒了这个顺序,先有社交再有购物需求,通过社交行为刺激购物需求。
其中,拼多多采用的是“低价拼团”的C2B模式。
在拼多多APP购物时,任意两名及以上用户即可拼团,以低于直接下单购买的价格买到商品。付款成功后,用户即可收到一张有效期在一天之内的“拼主免单券”。只要该用户发起拼单成为拼主,选定想买的商品,再拉够5个人购买此商品并付款成功,拼主即可免费得到该商品。其他5名拼团用户在付款后,即可获得一张同样的“拼主免单券”,再次成为拼主拉人拼团……
这张来自于购物行为的“拼主免单券”,俨然成为了拼多多依靠社交传播最核心的抓手。按此种消费逻辑,如果所有免单券全部被使用,拼多多用户数量则会在短时间内,以5次方的比例持续“裂变”。
基于社交属性的传播,加上低价作为“兴奋剂”,拼多多仅在两年内,就已突破百亿电商的门槛。相比之下,京东达到这个规模用了七年。
迅速抓住大量用户的拼多多好像摸准了互联网的脉搏。诸多第三方商家也看到了拼多多的“魔力”,被拼多多平台的高额用户量吸引。另一方面,拼多多也在降低门槛,吸引商家入驻,甚至在打出了“零保证金”“零门槛”等标语。
地歌网登陆商家后台的规则中心中看到,拼多多对于入驻后商家须缴纳的保证金金额做出明确规定,在1000至10000元不等。普通商家入驻只需要提供身份证及本人照片,食品商家提供相关许可证,即可入驻开店。
与之相比,第三方商家入驻京东平台则需要缴纳最低3万、最高50万元的保证金,同时还需要提供包括营业执照、品牌授权书等在内的相应证明文件。这套标准早已把资金不够充足、难以获得稳定供应链的小商家拒之门外。
截至去年11月,拼多多平台入驻商家已超过四百万,这一数字还在不断增长。低价、低门槛、高流量,聚集了这样的特点,拼多多俨然成为了商家趋之若鹜的“沃土”。
但靓丽数字的背后,其模式也同样美好吗?
(二)矛盾凸显,低价拼团模式堪忧
之于拼多多,用户和商家是天然不可或缺的两极,平台运营得以维系,一头是商家持续不断的品类供应,另一头是消费者端的买单。在社交应用风靡之时,拼多多抓住机遇蒙眼狂奔,然而欲速则不达。目前来看,拼多多与用户、商家的问题日益凸显。
成也萧何败萧何,低价、低门槛成为拼多多吸引用户和商家的神器,同样也带来“硬伤”。
据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发布的数据显示,2016年拼多多投诉量位居行业第一,高达13.12%。
图片来源: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
被用户投诉的问题则主要有两大类:其一是商品类,如水果腐烂、疑似售假、货不对版等问题;另一方面是商家服务类,如商家虚假发货、售后无人、发货迟缓、售后态度差等问题。
用户投诉矛头直指商家运营不力,但其背后原因却没这么简单。
声明:本文仅为传递更多网络信息,不代表ITBear观点和意见,仅供参考了解,更不能作为投资使用依据。

